双创与开放式创新的大环境下,校企合作应该如何运作?

2021-07-21
案例
双创与开放式创新的大环境下,校企合作应该如何运作?

随着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多海内外高等院校不仅希望学生可以跳脱出课本、养成创新创业的能力,也希望有更多接触企业与市场的实战机会。同时更多企业看向机构院校,寻求人才与早期技术研究项目,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创新。

本期创业有de聊,我们邀请到昆山杜克大学创新创业副主任,任丽琦博士,与XNode的高级加速经理Joy Pan,聊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目前有哪些创新模式和实践,企业和这些机构之间有哪些共赢点,并通过案例分享来探讨如何达成有效的合作。

左:任丽琦博士,昆山杜克大学创新创业副主任
右:Joy Pan,XNode高级加速经理

机构院校拥有的资源

在大众的认识中,机构院校普遍拥有人才及科研能力的资源。院校拥有包括教授、导师、学生等人才资源,综合性、理工科院校以及行业性的科研机构,在前沿技术与尖端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往往不同于市场上的应用科技。

中外合作院校拥有具备国际视野和科研能力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与这类院校合作,直接与海外高校建立联系,接触到所需的人才。其次,合作院校所强调的创新不仅限于技术创新,更是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项目的设计、进行和实现上,促使项目的结果有所不同。

另外,企业关注人才的培养,企业课程培训也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资源之一。近年来,跨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常见的趋势,中外合作院校作为国际化平台,更少受制于体制的影响。

案例1—昆山杜克大学的双创实践

通识教育、国际化平台、

创新/人才/前沿、开放/灵活/多学科交叉

以昆山杜克大学为例,学校旨在培养通识博雅人才,既有通识课程,也提供多学科交叉、灵活的创新课程,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思维。而学校的老师与教授,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支持,加速实现技术转移与科研市场化。昆山杜克大学通过各种项目,集中建设创新创业平台(In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itiative):

  • Innovation LAB
  • 创新实验室是一个为学生及教授提供创新实验的平台,探索前沿科技,促进校企合作项目
  • DKU Innovation Incubator
  • 创新孵化器支持学生创业,在两年时间内,帮助有创业想法和项目的学生对接导师及外部资源,支持项目走出教室,尝试市场验证。
  • U-Corp LAB
  • U-Corp 实验室主要承接企业项目,共建共享,企业与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打造学生能参与共创的创新实践项目
  • DKyoUth Talk & Innovation Summit
  • 思维分享活动。DKyoUth Talk 旨在聆听年轻人的声音以及他们对创新创业、对未来的看法;Innovation Summit 更侧重大咖分享,邀请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进行分享

大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

企业方能为机构院校带来哪些创新创业的资源呢?根据现场观众的投票,大家普遍认为企业可以提供资本、市场拓展渠道以及技术研发能力等资源。通过以下两个案例分享,希望可以为大家带来更直观的理解。

案例2—索迪斯牵手智眼金睛

高校技术帮助团餐服务驶入人工智能赛道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信息

智眼金睛是一家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致力于智能视觉结算系统的中国科技公司。项目团队最初的测试产品吸引了索迪斯数字化和创新团队的注意,其机器识别、自动结算价格的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智能结算体验,结算效率和准确度都让人满意。

随后,智眼金睛加入了索迪斯与XNode合作的加速营,与索迪斯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创新合作,并获得来自索迪斯战略风险投资基金的注资,达成良性的双赢合作。

“索迪斯的行业资源和服务能力可以帮助智眼金睛快速实现技术到产品落地,并应用于消费场景;智眼金睛团队能增加索迪斯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力,跟随业务需求,快速部署投入研发。”

目前,这项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结算应用到了索迪斯的中国市场,并正在尝试进行海外扩张。

案例3— SDTA 新加坡硬科技联盟

新创工坊将领先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

点击图片了解信息

新加坡硬科技联盟(SDTA, Singapore Deep Tech Alliance)的成立目的是快速汇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方等各方资源,利用新加坡顶尖的技术人才建立硬科技公司。其中,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新加坡国家卫生创新中心(NHIC)参与并大力支持,XNode 为创始人提供人脉网络、投资机会,培养其创业能力,同时联合数十家世界500强合作伙伴一同帮助这些拥有技术、科研优势的初创项目实现快速增长。

通过这种形式,科研机构可以更快速地链接企业,输送创新想法;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联盟加速孵化创新想法,促进其持续发展与进一步的商业落地。

实现合作双方的资源互换、共享与叠加

了解机构院校与大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与合作期望,是否就能够实现1+1>2的合作呢?这其中仍存在很多潜在挑战。

  • 认清组织文化差异:既要认清自身团队的业务优势,也要保持双向的沟通和联系,懂得对方的交流方式
  • 明确合作目标: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设立可量化的双赢目标,并做好预期管理
  • 做好资源管理:机构院校需要主动了解合作大企业的业务与战略,争取对话大企业中的关键人物,并合理利用大企业资源,反之亦然。
  • 知识产权归属:校企双方应尽早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性,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从而产生商业价值

机构院校与大企业的合作模式

通过案例与嘉宾分享,我们看到校企合作的可能模式:

  • 技术研发合作,共同探索未来5-10年的科研或技术趋势
  • 技术转移与市场化,结合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市场痛点
  • 企业对技术的投资收购,注入资本
  • 人才互通,企业招聘实习生与员工、高校输出企业高管员工培训课程
  • CSR,针对教育与人才的企业社会责任

无论哪种合作,企业与机构院校扮演不同的角色,出发点与目标不同,需要克服挑战,通过双方沟通或第三方协助,实现有效的合作。

Q&A

学校有哪些合作需求?

以昆山杜克大学为例,合作需求大致分为四个方向,其一是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求;其二是科研方面的需求,例如,企业与教授合作的技术转移;其三,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人才,探索性地与企业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最后就是高管培训及校友捐赠。

高校学生的创新应该是侧重在创新思维还是创业技能?

高校学生的创新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技能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虽然不能完成较大的项目,但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技术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技能性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昆山杜克大学格外注重通识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校更希望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可以具备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高校的初衷是教书育人与科研,企业更注重市场化,如果有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双方应如何开展合作?

从第三方的视角看,双方需要尽早沟通各自的出发点和目标,明确可量化的合作目标,并在合作过程中设置不同的节点。过程中,如果进展过慢,双方也可以考虑借助第三方或其他平台进行协调、推动,在高校开展挑战赛或加速营等一系列活动,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学校培育学生的教育初衷,同时也让企业快速接触到潜在的技术创新,找到他们所看重的人才。

沟通很重要。学校与企业的交流障碍,部分源于学校与真实商业世界有距离,不了解真正的痛点。企业的对接人如果能清晰具体地阐述问题痛点,有助于推动项目。而参与科研项目的老师同学,也需要讲清楚自己研究的所长。

另外,高校科研往往不是针对实用性,而是科技含量高、着眼于未来的技术或趋势研究。如果企业与高校探讨未来5-10年的科研或设计趋势,合作的机会更大。如果希望找3-6个月内能面向市场的产品,高校不一定是最好的合作对象。

校企合作案例的成功率有多少?

校企合作的成功率与双方的心理预期和前期的目标设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项目设定为未来趋势研究或创新实践,从学校的角度看,学生可以得到创新锻炼,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功率为百分之百;但从商业视角而言,由于项目距离市场较远,成功率则为零。所以在合作中,双方应提前明确对于成功的定义。

另外,企业与院校合作将某项技术落地市场,成功率与社会创业孵化项目的成功率相近。

如何定义成功、以及成功在校企合作中里程碑的价值,双方越早达成一致的认知,项目的成功率越高。

想了解更多XNode的创新加速项目,欢迎联系我们,joy.pan@thexn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