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企航新加坡全新专栏「企航视角」)
新中两国的合作交流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两国在创新领域加大投资,跨国创新合作也日益增加:2018年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新加坡时,聚焦“一带一路”合作和创新发展,提出深化两国创新合作;新中的双边理事会,如2019年的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会首次会议,以及2020年广东—新加坡合作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我们也见证了多项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两地在创新和初创企业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在如此高调的合作互动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与初创企业相关,其中原因是新中两国对初创企业的大力支持:双方都认可初创企业的发展能够加速推动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
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显示,近5年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了90%,新晋独角兽主要涉及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网红爆品等行业。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发展制造业与产业链内的技术高新企业,扶持更多有研发投入与创新领导力的中小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行列。新加坡的创新力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八,截止2021年8月已拥有超过10家独角兽企业,是东南亚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乐园。其国家的创新战略与投资,专注于制造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数码经济等重点领域。
双方对重点领域的创业扶持政策,造就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得许多优秀的初创企业脱颖而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展为新兴行业里的独角兽。他们不仅拥有科研的硬实力,同时也引领着市场价值结构的重塑、更新,使得商业环境向多元化发展。
初创企业的特性在于“快”。对于中国的初创企业来说,“快”表现在应用化的层面,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市场规模大,且包容性强,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愿意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的初创企业能够很快地开拓新的市场。而对新加坡的初创企业来说,“快”体现在技术的延展力上,由新加坡倡导在基础科技的大量创新,辅以优质的科技试验田,让多数新加坡初创企业都拥有大量的科技专利。
另一方面,得益于夯实的工业基础和供应链网络,即使体量小的中国初创企业也能快速实现新产品的开发、迭代和量产,这是生产上的优势。而新加坡的初创企业,他们处于东南亚市场的门户位置,长期的跨境贸易让他们具备海外扩张(特别是面向东南亚其他国家)业务的先天优势。
可以说双方初创企业的优势各有不同,又存在极大的互补性。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新中双方初创企业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呈现常态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境业务在演变为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伙伴关系。
当初创企业考虑向海外拓展业务时,与对岸的初创企业合作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不同于跟资本、大企业合作的复杂流程,初创企业之间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团队理念上的契合,只要双方在观念上达成一致,即可以非常低的沟通成本执行工作,快速进行市场测试。
如果合作双方在企业的发展愿景上高度一致,又有可以互补的自身资源,则可以做更大胆的尝试,即针对某一市场共同开发全新的技术落地应用。创新领域不同于传统有迹可循的商业合作。初创企业之间的合作或许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也同样可以不受固有产品的限制,探索更前沿的技术突破。
得益于中文与华人文化的纽带,中国与新加坡的初创企业有一定的商务文化相似性,相较于其他的跨境合作起步会更快。合作的最大挑战,仍在于双方的愿景与合作目标是否一致,各自的愿景能否从创始人传递到团队以及合作的对方成员,是否能确立双方都愿意全力投入的目标。另外,地理上的隔断也会带来一定沟通障碍。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线下的跨国商务洽谈不得不根据疫情变化而随时调整,这就要求初创企业对海外合作伙伴给予更多的信任;此外,相较于成熟企业,与初创企业合作,确实有更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需要对方有更多来自市场与政府的背书。
新中初创企业因创始人与其发展环境的不同,会带有不同的区域特征。新加坡拥有世界第一的营商环境,当地诞生的初创企业拥有更国际化的背景。新加坡本土的受教育居民70%拥有双语能力,其营商环境更吸引了众多亚洲和全球的创始团队聚集于新加坡,创始团队趋于多元化,这在中国的初创企业中比较少见。中国的初创团队较少有跨文化组合,往往在海外拓展的阶段才考虑引入海外管理者或联合创始人。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城市国家属性和有限的国内市场,使其初创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必须着眼于东南亚或其他海外市场。
中国初创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人才与市场化。互联网巨头BAT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发展,让技术人员成了香馍馍,从业人员指数级上升。国家层面亦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创新人才,中国的STEM专业(由科学(S)Science,技术(T)Technology,工程(E)Engineering和数学(M)Mathematics四大类学科组成的专业总称,简称STEM)毕业人数已领先全球,近日,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简称CSET)发布了一份报告,称2025年中国的STEM博士毕业生数量将是美国的两倍。科研人员在数量与质量上的提升,使更多的中国初创企业具有技术领先性。
新中初创企业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合作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可能是技术输出到新的应用场景落地,抑或市场渠道的共享,也可以是人才的借用进行项目开发,甚至深度合作拓展到更大的亚洲或全球市场。实现成功的合作,除了新中初创企业自身的意愿与努力,两地创新生态圈的孵化器、政府、资本等,也能成为其触媒,催化企业之间的合作,让更多人看到科技与开放创新带来的美好未来。